庫布齊沙漠,是中國第七大沙漠,在河套平原黃河“幾”字彎里的黃河南岸(有的人稱為河套沙漠),往北是陰山西段狼山地區(qū)?!皫觳计洹睘槊晒耪Z,意思是弓上的弦,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掛在黃河上的弦。古稱“庫結沙”、“破訥沙”,亦作“普納沙”。庫布齊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。位于鄂爾多斯高原脊線的北部,內蒙古自治區(qū)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、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(qū)??偯娣e約1.39萬平方公里,流動沙丘約占61%,長400公里,寬50公里,沙丘高10~60米,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,橫跨內蒙古三旗。形態(tài)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。
2015年7月28日,中國第七大沙漠1\3綠化成果榮獲聯(lián)合國頒發(fā)2015年度土地生命獎,中國大力發(fā)展沙漠經濟治理模式獲得世界標本意義,中國億利資源集團與埃及SEKEM今晚同時榮獲聯(lián)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頒發(fā)2015年度土地生命獎。創(chuàng)辦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 。
2018年12月,庫布其沙漠中的億利生態(tài)治理區(qū)榮膺“國家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(chuàng)新基地稱號。
庫布奇沙漠形成原因
曾有水草
庫布齊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黃河“幾”字彎里的黃河南岸(有的人稱為河套沙漠)
,其北是黃河,往北是陰山西段狼山地區(qū)。據《詩經》記載,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,庫布其草原上就出現(xiàn)了朔方古城。當時,這里森林茂密、水草豐美、綠茵冉冉、牛羊成群。我國古代少數(shù)民族儼猶、戎狄、匈奴都曾在這里繁衍生息。 [3]?
自然因素
其沙漠來源,可能有三: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;來自狼山前洪積物;就地起沙。
鑒于庫布其沙漠的沙丘幾乎全部是覆蓋在第四紀河流淤積物上,因此,沙源來自古代黃河沖積物的可能更大些。
不管是哪一種沙源,都為這里形成沙漠準備了物質基礎。
自商代后期至戰(zhàn)國,氣候變得干冷多風,使沙源裸露,并提供了動力條件。因此,可以說,庫布其沙漠應是在此期間形成的。這一時期古文化遺址和遺物的罕見,也說明這個時期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是很惡劣的。
陳林芳在荒漠地貌講義中提出:荒漠形成,取決于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的因素:自然因素主要由氣候、地質、地貌三個因素作用;社會因素,主要是人為活動破壞草原和森林植被導致平衡失調。
人為因素
庫布齊沙漠地區(qū),雖然在白泥窯文化、廟子溝文化期遺址較少,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興店文化,大口二期文化和朱開溝文化期,遺址卻是很多的,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數(shù)量,它對于庫布其沙漠的形成,自然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數(shù)千年來,庫布齊一直為干冷多風的氣候所苦,也承受著歷朝歷代的過度墾牧與戰(zhàn)火兵燹。400多年前,明末清初之際,這里戰(zhàn)亂不斷,加之無節(jié)制、無約束的放墾開荒,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,大片的良田變成荒漠,朔方城也逐漸荒廢,被人遺棄,繁華一時的勝景終究湮滅在了漫漫黃沙之中。最終,風沙肆虐,草原沉淪,風采與榮耀隨之而逝,水草豐美的寶地退化為了“死亡之海”。
沙漠里只有兩種天氣,有風的日子和風停的時光。風沙一步步向四周吞噬僅剩的草場和農田,沙逼人退的悲劇千百年來一直在上演。粗放式的放牧和破壞性的挖掘活動讓脆弱的生態(tài)雪上加霜。
過去的庫布齊沙漠散居著幾萬農牧民,就像星星灑落在星空一樣,在沙丘的深窩里面很難找到,過著最原始的生活。
新中國成立時,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(shù)十米、流入泥沙1.6億噸,直接威脅著“塞外糧倉”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,沙區(qū)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擾。
20世紀80-90年代,冬春狂風肆虐,黃沙漫卷,8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由此飽受沙塵暴之苦。
似可說,庫布齊沙漠的形成,自然因素是主要的、基本的;社會因素是從屬的、輔佐的,只起促進或延緩作用。
1988年,出于對沙漠的熱愛和荒漠化的擔憂,億利資源集團著手恢復庫布齊的往日風采,開始治沙征途。